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周祖德、周祖明等诉周祖华、周祖荣等房屋纠纷一案的复函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5:49:48  浏览:890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周祖德、周祖明等诉周祖华、周祖荣等房屋纠纷一案的复函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周祖德、周祖明等诉周祖华、周祖荣等房屋纠纷一案的复函
1992年7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92年1月13日《关于周祖德、周祖明等诉周祖华、周祖荣等房屋纠纷一案的请求报告》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原、被告双方争议的街面房屋系其祖父母周树堂(1943年故)、周邱氏(1980年故)于1936年购置。1951年土改时确定,周家房屋不进不出。周邱氏在去世前一直居住此房,双方当事人都不能证明已分家析产。周祖华等所持土地房产证系其父周先富1954年自报的,证上无周邱氏的名字,却有土改后出生的周祖华、周祖萍的名字,所以该证没有真实反映周家土改时的实际情况。据此,我们同意你院审判委员会的第二种意见,即争议的房屋应认定为周邱氏夫妇的遗产,并按法定继续处理为宜。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教 案 权 属 应 归 谁 ?
        ——全国首例“教 案 官 司”之我见

南川市万通法律服务所 李先禄
邮编:408409


案由:今年5月30日,重庆南岸区四公里小学高丽娅老师将自己所在的四公里小学推上被告席。原告在诉状中称:根据被告要求,在1990年至2002年期间,原告先后交给被告48本教案,被告在收取、检查教案后没有及时归还给原告。原告多次向被告提出退还教案要求,被告仅退还了4本,其余44本被告之“处理了”。原告认为,被告的做法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以《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要求原告返还44本教案;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诉讼费。
教案到底属教师还是属学校?教案对教师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此案一经媒体批露,立即在社会各届引起欣然大波。
教师对此看法:
1、教案写作的常规。《重庆晚报》记者在我市的广大教师中做了一个调查。关于教师教案的归属问题,已经引起很多教师的关注。据记者在一中、珊瑚小学、外语校的老师中了解到:学校一般都在放寒暑假前布置教师写教案,在开学前夕检查教案情况,然后返还教师,教学中途还会随时检查教案执行情况。最后,教案一般保存在教师手中。
2、教师对教案归属的看法。教师对教案的认识,用本案主角高老师的话来说,“44本教案都是心血凝成的”。高老师告诉记者,最先想到要回教案,是4月份准备写论文,对自己十年来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但在法院提出诉讼后,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学校进行诉讼,查遍了解放以来的所有相关法律和教育部门的规定,都没有对“教案归属”作出明确、直接规定的条文。也就是说,教案归属问题遭遇法律盲点。“我曾搬过七八次家,几箱子教案从没丢过,而且还要定期进行防潮、防虫处理。”重庆一中的杨祖旺老师说,他保存着自己从教26年来的教案,现在翻出来,从教案上可以看出不同时代教材的变化、教学改革的痕迹……更重要的是,教案真实地记载着教师一生的教学成绩、各阶段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积累的过程。“写教案的老师应该享有著作权,教案理所应当归教师所有。”杨老师认为。重庆外国语学校有着39年教龄的李国成老师认为,教案包含着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参考资料的筛选、认定,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教案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李说,他这么多年的经验表明:真正写好教案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写教案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节。”重庆教育学院中文系林主任谈到,自己曾经培养过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他们不同于科研工作者,或许一生都没有发表过论文,而体现他们多年价值的或许只有教案了。但是,江津石蟆中学的李永涛老师则认为:教案最好归学校,但决不意味着可供学校随便处理。理由就是避免有些教师“一本旧教案用多年的行为”,促进教师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另外,教师的教案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学校收集起来可供大家相互参考和查阅,取长补短。但在教案的管理上,学校应用干燥、洁净的保管室专门保管。姓“公”姓“私”并不重要,重要是应该将教案保存完整。“渝中区的陈老师认为,教案姓‘公’”,学校将老师教案丢了,就是不尊重教师劳动成果。
焦点:教案究竟该姓“公”还是姓“私”,法律能给老师们一个答案吗?
法院审理的基本情况。今年6月26日,南岸区法院开庭审理此案;8月5日,南岸区法院判决:被告是原告的管理者,因此被告和原告之间是隶属关系,处于不同等的法律地位,被告接受原告的教案是一种管理的职务行为。由于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因此,原告和被告之间在职务活动中产生的纠纷,就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由此驳回原告高丽娅的起诉。高老师对一审裁定不服,8月12日,上诉到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10月29日,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该案,市一中院审理认为,高作为教师与被上诉人在工作方面存在隶属和管理关系,但起诉中返还教案的要求是一种物权请求,属于民法调整的范围,高的上诉理由成立。
怎样认识此案?
1、教案知识产权究竟应归教师还是学校所有?
(1)著作权的一般规定。《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 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为作者。”可见,一般的创作作品应归作者个人所有,只有由单位主持下,代表单位意志进行的创作,其著作权才归单位所有。
(2)职务著作的权属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 “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可以给予作者奖励:(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显然,职务作品著作权虽归作者个人所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作者使用外)。同时,主要利用单位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这种情况下,作者只享有署名权,而其他权利则归属于单位所有了。
2、教案应属职务作品。从上面的规定可以看出:首先教案的写作是教师为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而编写的;其次,教师在教案写作的过程中,虽然也参考了自己收集的一些资料,但更多的也是主要的是根据学校提供的教材及教辅资料而编写的;再次,根据《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教师编写教案,既是教师的权利,更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的一个义务;最后,教师编写教案,也是学校为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完成而对教师的职务要求。学校为提高办学效益和经济利益,可以把该教案(出版与否)加以推广应用 。所以:教案应属于教师的职务作品,其著作权归属不言而喻,署名权归教师,使用权归学校。
3、关于教案的物权归属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九条规定: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
(二)提供必需的图书、资料及其他教育教学用品;
(三)对教师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四)支持教师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由此可见,为保障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学校向教师提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及必需的图书、资料和其他教育教学用品,是学校应尽的义务。但是,学校提供的这些物质性资源,是学校享有所有权呢,还是纯粹归教师私人所有?根据《民法通则》有关物权的规定,学校提供的物质性资源不可能因为教师在使用就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其所有权仍应归学校所有。所以,教案物权应归学校所有。
综上所述,学校虽然占有教案的著作权和教案物的所有权,也并不能因此排除教师个人对自己著作的署名权和个人的使用权。


质疑钱“死法”重要,面对被追“太多”问题资态更重要

张生贵
我们都应当为钱云会而忏悔


  近些天来,网络空间关于钱云会的案件一直持续高热不退,不象其他媒体关注的案件,一旦官方论证或定性定调后,自然就退烧或突然不再被人们追踪,而寨桥村、钱云会、征农地、碾压死等几个关键事实,却非但没有因为温州警方的定性而消解,反而越来越引起关注,从不信任到质疑,从提出问题到极端看法,一时一刻也没有消停。警方从侦破案件的专业技术角度给出结论,网民则以常规常识的眼光判断警方的定性,无论如何,这其实都是一件好事情,正是顺应了那句话,有争论才能有进步。笔者的眼光未曾停留下来,因为我即没有参加调查,也无法提出质疑,仅因此案有着广泛的网民参与的广泛的激辩,本能地要多看多想,也是出于职业的习惯。在这里,我不想对案件中谁对谁不对发表看法,我知道这样的看法也毫无意义,我们能否从案件本身的阴影中走出来,站在另一个起点上,审视这起事件,强调一句,并非对公众的质问有任何不同意见,只是想事件的发生为什么会如此结局。昨天看到一篇文章令我感动,文中提到作者曾是一名记者,为曾经的无能深深忏悔,而且这种悔恨一直缠绕着,跟随着,但又不敢跟身边人提起自己的无能,甚至也产生放弃做记者的念头。当人们第一时间看到钱云会惨死的照片、村庄的名字、简单介绍,惊愕地想起了曾经收到过那个举报线索,寨桥村,钱云会,已经记不起那个时间,但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事太小了而且复杂,必然难以介入。因为就在此前一个类似的其他地方举报选题被毙了,主要是因为不够重大,征地规模影响范围也小……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这个线索之前应该也有其他同行收到,但是都同时选择了沉默,原因只有一个,事情太小了。
  “一个富饶的浙江并不算富饶的小城的穷困小村子,一个不起眼的村长,为了那么一小块地,一块他们看来似天大,我们看来却见怪不怪的征地纠纷。根本就没有真的觉得他这是多大点事,别提商量,根本都从未跟编辑部提过,因为有限的新闻资源配置根本都不可能通过他这个小芝麻选题,过去很多类似的选题都因为自己的精力限制,媒体的有限资源配置,无疾而终。尽管对那些求助者个人来说,这却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不敢去假设,如果媒体早一些介入,悲剧还会不会发生,必须坦诚,媒体的作用远想的那么万能,但媒体的话语权至少大于孤民。这就是所谓新闻的残酷性,新闻的残酷在于功利,轰动性、典型性、重大性等等因素,新闻的残酷也在于健忘,时效过了,热度过了,价值就减了,因为人们也淡忘了,也许是个性与人性的选择。历史的残酷则是对个人再大的事,放在历史长河中都真的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得让人心痛。后人看来最多不过是在看一段精彩故事,一段看起来跟自己并没有多大关系的故事,历史是残酷的。”给钱云会这样的人我们鞠躬致敬,他坚持六年用双手撑起自己身体直到死去;深深忏悔。
  质疑死法是想真相浮出来,追查面对问题的资态,以为防止以后类似的事态再发生,我们的身边的确已经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件,当我们质疑截访者对而被截访弱势群体粗暴行为的时候,转眼间截访者成为被截访对象,我们追问拆迁者的良心的时候,曾为拆迁者卖力者转而成为弱势的被拆迁者,当我们质疑司法者利用强权枉法裁判的时候,曾行使司法强权的人被更强势的司法者制裁,这世界也太怪了,难以置信的事总是被信,不可能发生事时常就发生在身边,皆因利而来因利而去,翻看云卷云舒,只要让人在有限的时间里活的稍好一些,让那些掌权都用自己的权利让自己过的丰裕的时候,也让被代表者过的顺畅些,仅此而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