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佳木斯市启动闲置生产要素暂行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03:07:45  浏览:917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佳木斯市启动闲置生产要素暂行规定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民政府


佳木斯市启动闲置生产要素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活化生产要素,搞好资本运营,最大限度地挖掘闲置设备、闲置厂房、闲置场地和闲置人员(以下简称“四闲”)的潜力,促进资本的流动与重组, 推动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企业现存资本中,除在用、备用、维修、改装、特种储备、抢险救灾、军工经核定封存的资产以外,凡是连续停用一年以上或新购入二年以上不能投产的资产均属闲置资产。
  第三条 国有、集体、三资、股份制、乡镇企业主个体私营企业,均可跨地区 、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租赁、委托、承包、合资合作、出售转让、买断企业中部分或成套闲置资产,创办各种形式的经济实体。
  第四条 企业闲置的厂房、场地和设备,经资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评估作价并备案后,资产占有企业即可对外出租、承包、合资合作或委托经营。
  第五条 国有、民营企业可将地处商业区、繁华地段和交通要塞的厂房、场地 、设备,进行出售、转卖、租赁。出让金和增值费留给资产原所有单位(其中土地 收益的60-80%),另辟新址建厂。整体出售闲置资产,涉及企业租用房产的,经资产评估作价后所得收入由产权所有单位收回。
  第六条 外省市经济实体买断我市企业闲置资产从事经营活动的,在承担其债权、债务,负责安置职工的情况下,市政府采取特事特办的办法,可适当降低出售价格并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对于安置职工不超过95%以上的部分,可按每人最高不超过1.5万元的标准,冲减出售底价;对原有企业职工集体购买产权的,安置职工超过90%以上的部分,按上述标准计算的金额冲减出售底价(最低出售底价为零 )。
  第七条 国家、省、市级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凡持有国家和省级以上鉴定的科研项目,可将其项目作为无形资产的,承包闲置资产或参股组建科、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第八条 各类经济实体利用部分或全部买断闲置资产新上生产项目的,免征城市配套费以及建设期间地方应征收的人防费和当年土地使用费、墙改费、城市管理费等费用。
  第九条 在启动、利用“四闲”时,企业可改营其它行业。本单位职工可优先利用本企业闲置资产,组建第三产业。也可拆除围墙,开发沿街生产、经营、服务店辅、并优先办理规划及土地使用权审核手续。
  第十条 对利用“四闲”创办的经济实体,除国家、省专项规定的产品、商品外、允许一业为主,兼营其它,扩大经营范围。开办饮食服务行业或特种行业时 ,需先领取许可证。各级工商部门要优先给予核发办理法人执照和经营执照。同时实行“备案”制,即经济实体(法人)在领取法人登记和营业执照前经工商部门备案可试运行三个月。
  第十一条 工商部门对企业人员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要多方面予以扶持。对进入指定市场经商的,可优先安排场地和摊位;对持有劳动部门颁发的《特困证》从事经营的,可免收一年工商行政管理费。
  第十二条 对利用企业闲置的厂房、场地开辟的新生产经营项目(含种植和养殖业)的,经税务部门审批,两年内缓收土地使用税,待所办的生产经营项目获较好的经济效益后,再逐步恢复到原收费标准。
  第十三条 对利用“四闲”创办的经济实体,银行部门要实行信贷倾斜政策。 经济主管部门和经济实体的管理部门也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确保其快速启动和正常运转。
  第十四条 凡利用企业闲置资产从事新增或技术改造项目,各级有关部门要优先立项审核,并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
  第十五条 凡利用“四闲”新开办的生产型、加工型、科技型企业,年产值 50万元以下的,免收一年工商行政管理费;年产值50万元─100万元的,免收二年工商行政管理费;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免收三年工商行政管理费。   第十六条 凡利用“四闲”开办的生产型、加工型、科技型企业,对确需扶持的,可实行税务收税,财政返还办法予以扶持(财政返还的金额可依据市财政情况和因企确定)
  第十七条 对利用“四闲”创办的经济实体,在启动阶段,审计部门可适当放宽验资标准,并减免审计验资费用。   第十八条 环保、技术监督、卫生、防疫等有关收费业务的部门和单位,对利用“四闲”创办的经济实体,三年内免收或减收或缓减有关费用,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
  第十九条 凡利用“四闲”从事的生产型、加工型、科技型企业,启动时对原欠缴的水、电费可缓交。
  第二十条 对各部门、各企业利用“四闲”创办规模较大的经济实体,创办初期,有关部门可采取一厂一议,一厂一策的办法给予扶持。
  第二十一条 党、政、群机关干部,凡到基层利用“四闲”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的,可上浮一个职务工资和一个级别工资,机关干部领办、创办的经济实体年度实现利税15万元以上的(包括15万元),可上浮二个职务工资档次和二个级工资; 连续三年实现利税15万元以上的,可上浮三个职务工资档次和三个级别工资,并将第一年浮动工资予以固定;年度实现利税50万元以上,可直接固定上浮二个职务工资档次和二个级别工资;年度实现利税100万元以上的,可直接固定三个职务工资和三个级别工资档次。三年后本人自愿留在企业工作,上述奖励可以套用本人企业工资。
  第二十二条 凡促成闲置设备、厂房合理流动的,卖出方可提取交易额2─5% 的中介费,奖励中介人。
  第二十三条 凡能整体启动“四闲”搞活停产企业(停产一年以上),安置原单位职工达到70%的,经劳动部门确认,对企业经营者(或法人代表)审计后,按年度实现利润总额的15%给予奖励;安置原单位职工达到90%的,按年度实现利润总额的20%给予奖励。以上两项奖励标准可连续三年,资金从企业当年税后利润中支付。
  第二十四条 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市国资局,既要各级采取措施启动“四闲 ”,又要加强对启动“四闲”工作的监督管理,避免少数人借机弄虚作假,侵吞国家财产。
  第二十五条 由市经贸委、市国资局组成启动“四闲”办公室,并对本规定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佳木斯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八年三月十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文物出境展览管理规定》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发布《文物出境展览管理规定》的通知

文物办发 [2005]13号 2005年5月27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物局(文管会),局机关各司(室)处,局各直属单位:
为规范文物出境展览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制定了《文物出境展览管理规定》,现予以发布实施,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文物出境展览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文物出境展览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文物出境展览,是指下列机构在境外 (包括外国及我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举办的各类文物展览:
(一) 国家文物局;
(二) 国家文物局指定的从事文物出境展览的单位;
(三)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
(四) 境内各文物收藏单位。
第三条 出境展览的文物应当经过文物收藏单位的登记和定级,并已在国内公开展出。
第四条 国家文物局负责全国文物出境展览的归口管理,其职责是:
(一)审核文物出境展览计划,制定并公布全国文物出境展览计划;
(二)审批文物出境展览项目;
(三)组织或指定专门机构承办大型文物出境展览;
(四)制定并定期公布禁止和限制出境展览文物的目录;
(五)监督和检查文物出境展览的情况;
(六)查处文物出境展览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五条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文物出境展览的归口管理,其职责是:
(一) 核报文物出境展览计划;
(二) 核报文物出境展览项目;
(三) 协调文物出境展览的组织工作;
(四) 核报禁止和限制出境展览文物的目录;
(五) 核报展览协议书及展览结项有关资料;
(六) 监督和检查文物出境展览的情况;
(七) 查处文物出境展览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六条 文物出境展览应确保文物安全。文物出境展览的承办单位应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并对文物安全负全责。
第七条 举办文物出境展览应适当收取筹展费、文物养护费等有关费用。

第二章 文物出境展览的审批和结项

第八条 文物出境展览,应当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其中一级
文物展品超过120件 (套),或者一级文物展品超过展品总数的20%的,由国家文物局报国务院审批。
第九条 年度计划的报批程序:
(一) 国家文物局指定的从事文物出境展览的单位,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以及境内文物收藏单位,应在每年的5月底前向国家文物局书面申报下一年度文物出境展览计划。地方各级文物行政部门所辖的文物收藏单位的出境展览计划,应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后报国家文物局。
(二) 国家文物局应于每年的6月底前制定并公布下一年度全国文物出境展览计划。
第十条 文物出境展览项目的报批程序:
(一) 国家文物局指定的从事文物出境展览的单位,各省级文物行政部门以及境内文物收藏单位,应在展览项目实施的6个月前提出项目的书面申请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地方各级文物行政部门所辖的文物收藏单位举办出境展览,应经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后报国家文物局审批。
(二) 国家文物局应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决定批准的,发给批准文件;决定不批准的,应书面通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 文物出境展览项目的书面申请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合作各方的有关背景资料、资信证明和境外合作方的邀请信。
(二)经过草签的展览协议书草案,内容包括:
1、举办展览的机构、所在地及国别;
2、展览的名称、时间、出展场地;
3、展品的安全、运输、保险,及赔偿责任和费用;
4、展品的点交方式及地点;
5、展览派出人员的安排及所需费用;
6、展览有关费用和支付方式;
7、有关知识产权问题。
(三)展品目录、文物出境展览展品申报表和展品估价。文物出境展览展品申报表应按国家文物局制定的统一格式填写,并附汇总登记表。
上述书面申请应另附电子文本一份。
第十二条 下列文物禁止出境展览:
(一)古尸;
(二)宗教场所的主尊造像;
(三)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
(四)列入禁止出境文物目录的;
(五)文物保存状况不宜出境展览的。
第十三条 下列文物限制出境展览:
(一)简牍、帛书;
(二)元代以前的书画、缂丝作品;
(三)宋、元时期有代表性的瓷器孤品;
(四)唐写本、宋刻本古籍;
(五)宋代以前的大幅完整丝织品;
(六)大幅壁画和重要壁画;
(七)唐宋以前的陵墓石刻及泥塑造像;
(八)质地为象牙、犀角等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禁止进出口物品种类的文物。
第十四条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作出文物出境展览的承诺或签订有关的正式协议书。
第十五条 经批准的文物出境展览协议书草案、展品目录、展品估价等,如需更改应重新履行报批程序。
第十六条 文物出境展览的承办单位应于展览协议书签订之日起1个月内将展览协议书报送国家文物局备案。
第十七条 文物出境展览的承办单位应于展览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向国家文物局提交文物出境展览结项备案表、结项报告及展览音像资料。

第三章 出境展览文物的出境及复进境

第十八条 出境展览的文物出境,应持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文件,向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申请,由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登记,并从国家文物局指定的口岸出境。海关凭国家文物局的批准文件和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出具的证书放行。出境展览的文物复进境,应向海关申报,经原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查验后,凭原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出具的证书办理海关结项手续。
第十九条 文物出境展览的期限不得超过1年。因特殊需要,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可以延期;但是,延期最长不得超过1年。

第四章 文物出境展览的展品安全

第二十条 文物出境展览的承办单位应对出境展览的文物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现状不能保证安全的文物一律不得申报出境展览。
第二十一条 出境展览的文物应当按照经批准的展品估价保险。出境展览文物保险的险种至少应包括财产一切险和运输一切险。
第二十二条 文物出境展览的点交应当在符合文物保管条件和安全条件的场地进行。点交现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安全保卫措施,严格规定点交流程。点交记录应详尽准确。
第二十三条 出境展览文物的包装工作应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执行。由包装公司承担文物出境展览的包装工作时,包装公司应具备包装中国文物展品的资信和能力,承办单位负责对包装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四条 文物出境展览的运输工作应由具备承运中国文物展品的资信和能力的运输公司承担。承办单位负责对运输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二十五条 文物出境展览的承办单位应确保境外展览的场地、设施和方式符合中国文物陈列的安全要求。
第二十六条 制作展览图录的照片原则上由出境展览的承办单位提供,不得允许外方合作者自行拍摄。重要文物展览的电视和广告宣传需要摄录展品的,由出境展览的承办单位根据《文物拍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 文物出境展览人员的派出

第二十七条 文物出境应派出代表团参加展览开幕活动,并配备工作组参与展品点交,监督和指导陈列的布置和撤除,监督展览协议书的执行情况。根据展览工作的需要,展览承办单位应派出工作组评估境外展览的场地和设施是否符合中国文物陈列的要求。
第二十八条 文物出境展览工作人员应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维护民族尊严,严格遵守外事纪律,熟悉展览及展品情况。工作组应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或从事文物保管等工作五年以上的人员)参加。大型文物展览工作组组长应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
第二十九条 出境展览的承办单位应当为文物出境展览工作人员在境外工作期间安排人身安全及紧急医疗保险。

第六章 罚 则

第三十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家文物局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暂停文物出境展览等处罚:
(一)未经批准,签订文物出境展览协议书的;
(二)未如实申报文物出境展览项目有关内容的;
(三)工作人员玩忽职守,造成文物灭失、损毁,或其它恶劣影响的;
(四)未经批准,延长文物出境展览时间或在境外停留时间的;
(五)未在规定期限内报送文物出境展览协议书、结项备案表和结项报告,或未如实填写文物出境展览展品申报表及结项备案表的。
暂停文物出境展览的时间视情节轻重确定,最短时间为1年。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文物出境展览合同纠纷的解决适用中国法律。
第三十二条 其它收藏文物的单位举办文物出境展览,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国家文物局原发布的有关规定凡有与本规定相抵触的内容,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盐业公司在销售无碘盐时强制用户购买碘盐行为定性处理问题的答复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盐业公司在销售无碘盐时强制用户购买碘盐行为定性处理问题的答复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你局《关于福建省盐业公司福州分公司古田支公司在销售无碘盐时,强制消费者购买碘盐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的请示》(闽工商公字〔2000〕第41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根据国务院《食盐专营办法》的规定,食盐是国家进行专营管理的产品。盐业公司具有盐业主管机构和食盐专营企业的双重身份,作为食盐专营企业的盐业公司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的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
盐业公司在销售无碘加工盐时,滥用其优势地位,强制用户购买加碘食盐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并构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三)项所禁止的限制竞争行为,应当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三条的规
定予以处罚。



2000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