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一人公司单位犯罪之人格否定/钱凌虹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17:23:00  浏览:879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一人公司系指股东仅为一人,并由该股东持有公司全部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我国新《公司法》明确承认了一人公司的合法性,但一人公司是否具备单位犯罪的主体资格,成为了大家争议的焦点。笔者认为,应该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即适时“刺破法人面纱”,及时追究相关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首先,我国刑法设置的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存在巨大的差异,单位犯罪的构成更为严格,处罚相对较轻,它是建立在公司具有团体性、独立人格性基础之上的。然而,并非所有符合构成要件的单位,都具有独立的人格,都能单独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对这些单位如果再以单位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不但有悖单位犯罪的理论基础,而且也常常有悖于罪刑相适应原则,应当否认单位在刑法上的人格,转而直接追究单位背后的、操纵单位犯罪的自然人或者其他单位的刑事责任,即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

其次,一人公司缺乏单位犯罪所必须具备的“整体意志”。单位犯罪的本质是单位实施的犯罪,并非是以单位犯罪为形式的自然人犯罪,单位犯罪中单位必须具备单位意志和单位行为,反映的是单位整体利益诉求,并且遵循单位制度规定的严格程序和权限要求,而非单位成员个人主观意志之简单相加。而一人有限公司不设股东会,公司股东会的召集程序、议事规则等,都因一人股东而失去其实质意义,公司意志也不再是多数人的共同意志,而成为单一股东的意思表示。

再次,一人公司自身利益与股东利益高度重合。意志往往是利益的主观体现,利益往往是意志的根源和归宿,只有为单位谋利的行为才能归咎于单位,而为个人谋利的行为只能由个人承担责任。一人公司股东既是公司财产实际的所有人,同时又是公司实际经营管理人或者是实际控制公司经营管理的指挥者,一人公司无法形成区别于股东个人利益的公司利益,股东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高度重合。

最后,间接正犯理论为追究“一人公司”幕后操纵者提供了刑法理论依据。间接正犯指行为人以他人的行为为工具来实现自己的犯罪意图,而不直接实施犯罪行为。当一人公司丧失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而沦为操纵者实施犯罪的工具时,直接实施犯罪的一人公司因不具有“独立性”就不再具有犯罪主体的资格,因而幕后操纵者的操纵行为相当于《刑法》理论上的间接正犯,应直接追究操纵公司犯罪者的刑事责任,才能实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一人公司只有在涉嫌犯罪时才不追究单位刑事责任,转而直接追究操作者的刑事责任。而在民商法领域,我们仍然应该严格遵循相关法律规定,适用“刺破法人面纱”原则,追究单位和股东的连带责任,而非仅仅追究股东一人的责任。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限量值的公告

卫生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农业部等


关于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限量值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公 告

2011年 第10号


三聚氰胺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禁止人为添加到食品中。对在食品中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三聚氰胺作为化工原料,可用于塑料、涂料、粘合剂、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资料表明,三聚氰胺可能从环境、食品包装材料等途径进入到食品中,其含量很低。为确保人体健康和食品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在总结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公告(2008年第25号公告)实施情况基础上,考虑到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已提出食品中三聚氰胺限量标准,特制定我国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限量值。现公告如下:

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高于上述限量的食品一律不得销售。

上述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公告(2008年第25号公告)同时废止。


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



昆明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

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


  昆明市人民政府令

  第108号

  《昆明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已经2011年8月30日昆明市人民政府第1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张祖林

  二O一一年九月八日



昆明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本市电动自行车的管理,维护道路交通有序、安全和畅通,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打击盗抢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云南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销售、登记、道路通行管理及其他相关活动,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的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具有两个车轮,能实现人力骑行、电动或者电助动功能的自行车。

  第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督促有关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并将所需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公安机关负责电动自行车的登记、道路通行管理,并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盗抢案件的预防及侦办工作。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并公布在本市准予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产品目录。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电动自行车销售的监督管理,依法对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的行为进行查处。

  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电动自行车废旧蓄电池的收集、贮存、转移、处置和利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电动自行车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的要求,协助做好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在本市生产和销售的电动自行车的整车质量、最高车速、制动性能等应当符合国家标准。

  第六条 电动自行车废旧蓄电池属于危险废物,应当依法收集、贮存、转移、处置和利用。

  电动自行车的生产企业、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的制造企业、电动自行车销售商、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的销售商应当承担回收电动自行车废旧蓄电池的责任。

  鼓励消费者将电动自行车废旧蓄电池交由电动自行车销售商、电动自行车蓄电池的销售商回收。

  禁止无危险废物经营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收集、贮存、处置和利用电动自行车废旧蓄电池。

  第七条 本市电动自行车实行登记制度。

  凡未经登记的电动自行车不得在本市行政区域道路上行驶。

  公安机关应当将电动自行车登记的条件、程序、收费标准等在办公场所进行公示,并提供业务查询等便民服务。

  第八条 电动自行车应当自购买之日起三十日内到公安机关办理注册登记,领取号牌、行车证后,方可在本市行政区域道路上行驶。

  第九条 申请电动自行车注册登记时,应当交验车辆,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车辆登记人的身份证明;

  (二)购车发票或者其他车辆合法来历证明;

  (三)车辆出厂合格证明以及产品相关技术参数说明书。

  申请材料齐全、有效的,公安机关应当当场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核发电动自行车号牌和行车证。

  第十条 已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更换电动机的,应当到公安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办理时应当交验车辆,并提交行车证和车辆登记人的身份证明。

  已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变更车辆登记人的,应当到公安机关办理转移登记。办理时应当交验车辆,并提交行车证、原车辆登记人和现车辆登记人的身份证明。

  已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补领号牌和行车证的,应当到公安机关办理补领手续。办理时应当交验车辆,并提交车辆登记人的身份证明。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不予办理电动自行车登记或者补领手续:

  (一)未列入本市准予注册登记的电动自行车产品目录的;

  (二)电动自行车车身号、电动机号不清晰或者无法辨识的;

  (三)拼装或者改装的电动自行车;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予办理的情形。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电动自行车号牌和行车证。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销售、购买、使用无合法来历证明的电动自行车;不得拼装电动自行车;不得改变电动自行车出厂时的结构、构造;不得擅自改变电动自行车的车身号、电动机号。

  第十三条 本规定实施前购买的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自购买之日起满五年的,应当报废。

  达到报废年限的电动自行车,不得在本市行政区域道路上行驶。

  第十四条 驾驶电动自行车,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年满16周岁;

  (二)随车携带行车证;

  (三)在规定位置安装号牌,并保持号牌清晰、完整;

  (四)保持转向、制动、后视镜、夜间反光装置等安全设备齐全有效;

  (五)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与行人混行的道路上避让行人;

  (六)按照交通信号通行,服从管理;

  (七)只能附载一名16周岁以下人员并确保乘坐安全;

  (八)横过机动车道、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者制动器失效时下车推行;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驾驶电动自行车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逆向行驶;

  (二)醉酒驾驶;

  (三)在机动车道内行驶;

  (四)驶入高架桥上层、步行街或者其他禁止电动自行车通行的区域;

  (五)安装、使用妨碍交通安全的装置;

  (六)驾驶拼装、改装的电动自行车;

  (七)使用其他电动自行车的号牌、行车证;

  (八)载物高度从地面起超过1.5米,宽度左右各超出车把0.15米,长度前端超出车轮,后端超出车身0.3米;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 鼓励车辆登记人和驾驶人为电动自行车购买相关保险。

  第十七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盗抢重点地区和场所的监控和管理,定期清理并规范二手电动自行车市场、电动自行车维修站(点)、废旧电动自行车收购站(点),依法查处盗窃、抢劫、非法拼装、改装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

  第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九条 其他违反电动自行车道路通行规定的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二十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电动自行车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实施前未办理电动自行车注册登记的,应当在2011年12月31日前办理注册登记。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